2009年4月23日星期四

失‧樂園

「亞洲國際大都會」,這是香港一直夢覓以求的身份。香港作為一個彈丸之地,憑著打工仔拚博精神,朝七晚十一,(或多或少與英國殖民管治、背靠中國大陸吧)終使我們登上大雅之堂,榮獲「紐倫港」之美名。可喜可賀。

經歷過英國殖民政府管治,香港由一個不甚矚目的小漁港搖身一變成為今日的金融中心。菁英,都去了四大、去了投資銀行、去了當官。

一切以平穩為主,特首開心,中央放心。

但,我們在富裕的物質世界裡,又能夠填補心靈上那個隨年和月而逐漸擴大的空洞嗎?信神的你,也許會。但從文化層面上看,恕我愚昧,我遍尋不獲。

香港除了是「東方之珠」,亦是「文化沙漠」。近年來享樂主義充斥在年輕一輩中,我們對身邊事物的認知愈見狹隘,大家口中都是Agnes C 和「煮飯媽媽」,對於時事、對於本土文化我們卻欠缺了一種衝動,更遑論國際新聞吧。多謝黃毓民掟蕉,多謝穆加貝夫人哂巨鑽,大家話題終於擴闊了。我們知道香港政治光譜「可以好闊」,我們知道津巴布韋的通脹率有很多個零。多謝朱凱迪馬家輝,我們開始留意皇后碼頭清拆的引申。順道多謝謝安琪,我們認識到囍帖街。

然而從長線觀點出發,這仍是不足的。難道我們每天都要社民連三子買一大籃生果在立法會進行「公民抗命」、各國元首親屬都要來香港打記者(也沒多少可能所有都會到訪香港)?即使可行,預期也只會使會對它們麻木。新鮮的,也變得皺皮了。香港的文化,到底會變成怎樣呢?須知文化並非人人口中的「咦,你睇書真係好有文化喎。」有朋友這個學期修讀文化課,他認為,文化可是廣得多。文化影響生活;生活反映文化。

但香港在文化議題上一直都比較冷淡。或許這跟殖民統治時的急速轉型有關。香港政府一直希望鼓勵多元化,不過相關方面的力度顯然有限。智庫行業都是近幾年來才興起,坦白說,要不是曾經在某青年智庫做過暑期工,我是不會留意本土有關機構。R&D不一定是智庫包辨,但政府對R&D的漠視程度不比香港人對國際時事關注低。我們有科學院有數碼港,效用如何有目共睹。至於社會科學抑或國際關係,情況更教人感到唏噓。時至今日,許多強勢崛起的發展中國家對R&D十分重視,皆因有助國家的長線發展。另外,有關方面的「銷情」,亦跟本土對財金事業過分熱情所引致的。例如在大學選科,非商科的學科(除一些較專業的學科外)普遍被認為「水抱」。這對社科系對工程系對科學系的學生並非公平。港人對投銀行業趨之若鶩,對研究行業卻敬而遠之,如何不教有心人心灰意冷?

港府迎年推出優才計劃,我略有所感。香港本土人才鼎盛,卻因為以上兩項憂慮弄得人才流失。對香港,是一個悲哀。有見及此,政府除了吸納外來人才,亦應想盡方法挽留土產人才,方可以使所有玩家取得N贏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