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2月17日星期六

被眾人遺忘的國度─東帝汶


二OO二年正式獨立的東帝汶,飽受幾十年來從葡萄牙人以及印尼軍隊的戰火蹂躪,現今仍然受制於建國問題,對於如何處理後殖民時代的種種問題一籌莫展,與周邊國家的關係仍然是曖昧不清。至於國際社會,更似乎經已忘記了這個東亞地區上最後一塊殖民地的存在了。

東帝汶獨立後,雖然正名為國家,不過國內的所有問題仍然遠遠落後於鄰近地區國家的發展。現今東帝汶仍然是全亞洲最貧窮的國家,經濟主要是依賴國際慈善團體贊助以及本土農產品貿易。「解決貧困」(poverty reduction)仍然是東帝汶與聯合國今時今日致力解決的問題之一。

今日東帝汶發展困難重重,其中一部分由歷史遺留下來的,乃自十六世紀葡萄牙政府極少注重當地基建設備等等投資,一心把帝汶島打造成為單純的通商口岸。到七十年代,東帝汶初嚐獨立的滋味。不過甜頭在幾天內就遭到鄰國印尼一下子粉碎了,不但成為了印尼第二十七個省,更有十萬人死於二十多年的抗爭運動。印尼當時出於國家安全考慮出兵吞併,自然不會關注發展東帝汶民生事項。

即使獨立以後,東帝汶仍然飽受國家內鬥的窘局,社會矛盾此起彼落。二OO六年,有軍人因為不滿被栽而發動嘩變,導致政府要向國際社會求救平息亂局,更造成十五萬難民流亡海外。與此同時,政治暗殺依然屢見不鮮,貪污舞弊風氣日盛,國家處於一個相當不穩定的狀態。這種混亂的情況對政府施政造成相當大的阻礙。建國至今仍未解決的土地爭議便是當中的俵俵者。至今東帝汶的土地法內容依然含糊不清,土地分配問題尚未得到解決,大大降低外商的投資意欲。東帝汶要完全實行經濟獨立,似乎還有一點距離。

外交關係中,蘇哈托血腥統治的印尼仍然是兩國建交的一道刺,加上東帝汶與印尼管轄的西帝汶邊境接壤,兩地不時就邊界問題互相向對方譴責。東帝汶與澳洲的關係則要好得多,經濟上兩國合力開採帝汶海的天然氣,作為國內經濟發展的主要支柱。東帝汶更一直仗著澳洲的維和部隊以及捐款資助才得以維持下去。而中國近日亦開始向東帝汶伸出援手,積極參與該國開勘油田的計劃。

在東南亞地區內,東帝汶卻未獲得周邊國家青睞,接納它成為東盟的第十一位成員國。它尷尬的地理位置少不免是其中一項顧慮,另一個更重要的原因,只怕是其他成員國擔憂它經濟落後的狀況會拖垮東盟的競爭力。假如東帝汶想透過地區組織促進國家發展,當務之急,應該努力出口周邊地區的天然氣資源,改善法律吸引外資,以及解決國內日益頻仍的民生問題,建立一系列現代國家最基本的條件。

黃海喋血案反映東亞海洋主權問題


日前黃海發生中韓漁民衝突,導致一名扣押中國漁船的韓國海警被殺。事件激起中、韓兩地爆發民族主義示威,韓國民眾反應激烈,既有民間團體試圖衝擊中國大使館,南韓海洋警察廳更表示考慮日後容許開槍射擊違規的中國漁船。至於中國方面,日前更有示威者對南韓駐華大使館施予襲擊,中韓關係逐步緊張化。


東亞國家自二戰結束以來,國際關係一直受到海洋安全議題纏繞。中國分別在東、南海與日本及東盟成員國發生磨擦;獨島/竹島主權影響日、韓邦交;日、俄在北方領土問題上仍未解決。東南亞一帶更有武裝分子、海賊等非國家勢力干擾地區安全。隨著東盟成員國之間互相合作,對抗非國家個體的成績開始浮現。相反,國家與國家之間的主權紛爭,則仍然是地區安全的絆腳石。畢竟凡是涉及主權問題,東亞國家都會變得異常敏感。


中、韓兩國雖然沒有正面的領土主權糾紛,不過是次黃海喋血案,卻源於國際海洋法賦予每國沿海國家的專屬經濟區海域(Exclusive Economic Zone, EEZ)。根據該法,國家的領海範圍只限於沿岸計起十二海里,不過國家的專屬經濟區則覆蓋該國家從領海基線延伸到二百海里的範圍。而沿海國除外,海洋法並未列明其他國家有權在該經濟區進行捕魚。這次血案,就是由於中國漁船在仁川市甕津郡小青島西南方85公里裡進行「非法捕魚」活動,故此韓國海洋警察廳進行緝捕,並引致悲劇發生。過往中國與日本、越南多番因為漁船及捕魚問題發生糾紛,並因此升上國際層面,成為超越商業上的問題。


就這次漁業問題,韓國一方措詞強硬,總統李明博更表示要劃撥特別預算,強化海警裝備及人力,制定對策防止悲劇再次發生。雖然事件的嚴重性遠不及去年九月中、日就釣魚台撞船一事所引致的外交糾紛,國家之間卻必須加緊國際的海事合作以及成立仲裁機制。例如中、日、韓民間團體致力促成的合作協議草案,早已就三國漁民面對捕撈糾紛的合理應對方法作出指引,希望可以減少暴力事件。然而缺乏政府層面的介入,始終難以規管漁民及海警的行為。各國政府亦應該致力教導漁民盡量遠離兩地邊界地區,更理想的,甚至是鼓勵漁民改變漁業生產方式,免生事端。

2011年12月12日星期一

泰王與泰國民主化:魚與熊掌?


各位準備前往泰國渡過甜蜜聖誕的朋友請留意:假如你曾經在網上公開批評或羞辱泰國王室,那麼你們這趟旅行必須小心。一名生於泰國的美籍汽車商人曾經在網上張貼了一份被泰國當局禁止刊登的文件,並將其翻譯成泰文。由於文件牽涉大量與泰王普密蓬(King Bhumibol Adulyadej)有關的資料,該名商人於五月到訪泰國時候被當局拘捕,日前更被泰國法院以欺君罪名宣判監禁兩年半。

事件惹來美方以及人權組織關注,一方面他們對盟友曼谷的王室表示尊重,但另一方面他們亦需要捍衛國民的言論自由。況且,「侵犯」或「侮辱」王室的定義可以很遼闊,一不小心可以被政黨挪用,作為針對政敵的武器,「莫須有」的味道十分濃烈。面對反對聲音,曼谷政府卻依然故我,並聲稱將會關閉所有涉及侮辱王室的網站。由此可見泰國普遍民眾對王室仍然十分敬重,王室人員依然不能隨便拿來開玩笑。

雖然泰國奉行君主立憲制,參照外國的慣例,國王的地位只屬於象徵式,實權欠奉,甚至應該盡量迴避談及國家內政,英女王正是箇中典範。泰國於一九三二年轉型,首次實行這種政治制度,泰國王室的影響力卻絲毫未見減退。以當今泰王為例,他多次在政局不安之時發表講話暗批政府,間接讓反對派獲得認受性,促使後者推倒政權。七十年代,泰國出現反政府浪潮,軍隊血腥鎮壓群眾企圖平息亂事。事件導致泰王介入,並透過講話暗示對軍方不滿。最後政府出現真空,由泰王親自選出首相執掌臨時政府。

同時,泰王與軍隊關係密切,而且後者不受民間歡迎,軍人不得不順應民間「尊王」的文化,藉此改善形象。近二十年,泰國軍方更儼如泰王的忠實支持者。二OO五年,俗稱「黃衫軍」的人民民主聯盟(People’s Alliance for Democracy)進行街頭抗爭,要求當時首相他信(Thaksin Shinawatra)下台,後來軍方發動政變,他信流亡海外至今。泰王在事件中的身份,一直眾說紛紜。走民粹路線的他信向來與泰王不咬弦,當時更有陰謀論盛傳他信有廢王之心。許多人都認為軍方事前得到泰王首肯,才決定推翻他信。只是現今證據不足,難以確認泰王的介入程度。況且泰國如要突顯自己的民主制度,更不能表明為人尊敬的國君竟然就是破壞制度的其中一人。

儘管如此,身處這個網絡盛行的年代下,泰國當局必須承認民眾輿論的力量愈來愈強大,同時愈來愈難壓制。加上泰王近年健康狀況急轉直下,繼任人魅力卻遠不如父親得到群眾認同,外界揣測軍方勢力未必再聽命於中央,屆時可能亂象頻生。從西方民主化學界角度推拷,君權與民主難以並存。站在十字路口的泰國如何平衡民主、君權,及軍方的勢力,是災後政府必須面對的議題。

2011年12月5日星期一

美緬友好對華影響

美國國務卿希拉里正式展開訪緬之旅,為迄自緬甸八八革命以後的外交僵局破冰。美國總統奧巴馬自從上月在東亞峰會上高調宣佈「重返亞洲」計劃以後,旋即委派希拉里進行訪問,似乎為解除歷時二十多年的制裁舖路。華府此一步棋,使人聯想到「圍堵中國」政策,畢竟中國鄰近國家都已與美國有軍事合作,假如將緬甸納入包圍鏈內,中國的東邊及南邊都被全面封鎖了。

從地緣政治角度出發,冷戰時期緬甸的位置十分特殊。一方面它與中國雲南省邊境接壤,國共內戰期間有不少國民黨人到緬國撣邦(Shan)避難,更一度被美方中情局視為反共基地。另一方面,緬甸國內擁有大量天然資源,在獨裁軍方上台前更算是東南亞中數一數二的經濟體系,吸引到不少外商在當地投資。後來軍方上場,信奉鬼神之說,手持五行曆法,將經濟推落谷底,大力鎮壓國內學生反對運動,並軟禁民主鬥士昂山素姬。美國在後冷戰時代鼓吹「輸出民主」,自然不容仰光政府發難。自此兩國關係冰封三尺,促成中緬友誼萬歲。

如今美國重回緬甸,既回應了緬甸現任文人政府的政治開放改革,同時挑戰了中國的外交方針。今年九月,緬甸政府宣佈暫停一個由中緬兩國政府合作的堤壩興建項目,外界認為緬甸政府此舉反映它們開始向中國說「不」。同時,美國盟友印度與緬甸早已修補關係。假如緬甸將來實行民主政制,換上親西方政權上場,只要有朝一日中、美進行衝突,美國既可借緬甸要脅中國南部邊境,亦可以切斷緬甸對華的能源輸出,更遑論保障麻六甲海峽運輸及航行安全。配合中國附近所有親美國家,中國始乎避無可避會被圍堵。

事實上,美緬修好對華未必是壞事一樁。首先緬甸國內的分離勢力在中緬邊界進行衝突,2009年緬甸華僑與緬甸軍方在果敢發生糾紛,不但造成大量難民遷徙到中國境內,更有炸彈「不慎」拋入中國邊界範圍。美國介入要求民主化,其實正合他們脾胃,畢竟他們要求的是更多自治權,並且擁有民主制度,對中央有影響力。而且,緬甸過往人權記錄慘不忍睹,西方國家、甚至東盟都施壓要求改革,中國卻礙於盟友身份,不敢公開抨擊軍政府出位行徑,為此感到尷尬不已。假如美緬修好,至少可以減少白宮譴責的頻率,為北京挽回些許面子。其次,緬甸經濟百廢待舉,主要依賴農業及天然氣出口,斷不會為了與美修好而放棄中國這個龐大的商場。作為小國,如何周旋於大國之間從來是一項高深學問。不過登盛屬雞,不是豬也不是龍,應該會懂得這個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