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6月29日星期六

奧巴馬訪非志在收復失地

美國總統奧巴馬正式展開一星期的非洲訪問行程,分別與塞內加爾、坦桑尼亞、南非三國領導人會面。奧巴馬自從2009年出任總統以來,對撒哈拉以南的國家關注有限。上屆總統任期中,更只曾出訪過加納,而且訪問時間更只有22小時,較一般訪問短暫,可見非洲當時不屬於白宮外交考慮因素。如今奧巴馬一連八日訪問三國,碰巧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首次外訪亦包括南非及坦國,不禁讓外界懷疑華府會否改變外交方向,加強關注非洲事務─特別是撒哈拉以南一帶─藉此制約北京。


不過,如果將這次訪問理解成「擴充美國勢力」,似乎以「收復失地」更加貼切目前狀況。首先,奧巴馬身為美國首位黑人總統,非洲國家自然對他期望甚殷,然而過去四年白宮低調處理雙方關係,卻出乎大家意料之外: 第一,奧巴馬與非洲有血緣羈絆,其父是生長於肯雅的盧歐族人,在擔任總統前多次到訪肯雅尋根,讓外間認為奧巴馬會更關注「同胞」狀況; 第二,奧巴馬在2009年訪問加納時候,表示美國與非洲國家應該以互相尊重作為兩國關係的基礎,突出非洲對全球社會的重要性,讓當地不少國家對奧巴馬政府抱有極大幻想; 第三,前總統克林頓及喬治布殊在任期間對非洲投放極多資源。前者打破慣例,成為第一位在任內多次訪問非洲的美國總統,更通過《非洲發展與機會法案》,允許部份非洲產品可以免稅出口,現時更有35個非洲國家、6000項貨品從中獲得優惠;後者則成立援助機構「千年挑戰公司」向有需要國家提供援助,致力打擊當地愛滋病散播問題,同時協助蘇丹及利比利亞內戰達成停火協議,更在離任後積極到非洲推舉當地健康意識。這些先例自然讓外間對奧巴馬產生一定期望。


其次,美國這次訪問專門挑選當地較為民主及穩定的國家為主:塞內加爾政府相對開放,至於坦桑尼亞在布殊年代一直都有接受白宮援助,而南非更是揉合了經濟發展與民主制度的國家,在非盟裡有一定影響力。再者,美國過去一直都有總統訪問以上國家,因此外交人員挑選這些國家作為外訪對象,其實做法相當合理。至於抗衡中國的說法,當中可能亦有盤算,但只怕算不上是主因。


事實上,白宮四年外交政策作風現實,優先處理國家安全與經濟復甦,阿富汗、中東及亞太區成為焦點重心;相反,美國與非洲關係似乎愈來愈落後於後者與中國、巴西、土耳其的經濟合作,其中中國在非洲的貿易總額更在過去十年間翻了十倍。奧巴馬面對新興國家在非洲的政治經濟實力日漸膨脹,似乎終於發現美國的影響力相對萎縮,才逼於盡快執行訪問任務收復失地。

2013年6月22日星期六

煙霧危機揭露東南亞跨國合作漏洞

印尼蘇門答臘自從六月中旬起出現森林大火,產生嚴重的煙霧問題,加上受到氣候變化、熱帶風暴影響,導致周邊國家受到大火濃煙籠罩,促成更廣泛的空氣污染情況。據新加坡《聯合早報網》顯示,當地空氣污染指數已經達到有史以來的高位,破天荒錄得401點,級別屬於「威脅病人及老人生命」程度,大幅拋離1997年印尼森林大火所錄得的226點。

林火問題除了造成一定的環境破壞外,亦會觸發其他「界外效應」,隨時令損失倍增。以1997年的煙霧問題為例,事件起源於印尼經濟發展需要,鼓勵企業生產大量棕櫚油、橡膠等產品,同時農民為開墾耕地,不惜砍伐焚毀大片森林。兩者造成的林火問題,經過「厄爾尼諾」現象洗禮,蔓延到東南亞大部份國家,當中包括星、馬、泰、汶萊。環境問題由一個國家造成,卻成為跨國災難,地區經濟虧損了90億美元,東盟成員國關係因而出現裂縫,足以證明「界外效應」的威力。

這次煙霧危機對新加坡造成一定程度打擊,由於空氣污染指數極高,不少市民情願困在室內亦不願外出,短期內對新加坡的餐飲、旅遊業務有負面影響;況且,空氣質素是新加坡營商環境的一大賣點,這個優勢在過去吸走不少駐紮本港的外資企業;長遠而言,定前的煙霧瀰漫或會趕走部份外企。

不過,從表面分析,印尼中央政府受制於國內的利益板塊牽引,難以大刀闊斧杜絕林火源頭。試舉一例,印尼的棕櫚油企業為國家經濟帶來近百分之五收入,因此在國內擁有龐大影響力。他們透過自已的政經地位,建立一個錯綜複雜的關係網,與各個政黨、官員都有相當豐富的脈絡,就連印尼的環境部長的工作亦遭學者批評只不過是協調企業間的利益考慮,而非為政府辦事。利益及商業考慮成為政府改革的一大阻力。

印尼作為區域大國,理應負上一定程度的「大國責任」,改變印尼過去在環境問題的保守態度。一方面,煙霧危機源頭始於蘇門答臘、婆羅洲等印尼領土範圍,中央政府的確有道德責任改善伐木問題;另一方面,印尼欲透過東盟延伸其政治利益,那麼維繫東盟團結便成為其中一項先決條件,否則定必削弱其認受性。與此同時,國際社會早有共識將環境保護議題定調為國際法的基本元素,倘若印尼部份國會議員繼續逃避責任,以干預主權之名阻撓通過《東盟跨國煙霧污染協定》,無論對東盟、抑或印尼也絕非好事。

2013年6月13日星期四

伊朗大選成溫和派絕地反擊機會?

伊朗將於本週進行總統選舉,近日不斷傳出候選人落馬消息。由憲法監護委員會於五月通過參選名單開始,已有三名重量級人馬被篩選,剩下八人角逐。過去兩日,再有二人被勸退,僅餘六人爭奪總統寶座。


從意識形態角度歸納,現時的候選人當中只有一人屬於溫和派陣型,四人來自保守陣營,一名獨立候選人。假如屬於溫和派的魯哈尼(Hassan Rohani)能夠堅持到周日,按目前以一敵五的局面,有利他集中選票,很大機會可以支撐到第二輪選舉。自從2009年大選,改革派候選人穆沙維落敗,指責現總統艾哈邁迪內賈德選舉舞弊的「綠色運動」面臨種種打壓,運動領導人至今仍遭到軟禁,元氣未曾恢復。外間正在關注溫和派以及改革派支持者可否把握機會,重整旗鼓。


魯哈尼在這次選舉中具有幾個優勢:第一、他是唯一一個以教士身份的候選人,而且他對伊斯蘭革命及最高領袖哈梅內伊一向表示尊重,可以獲取中間派人士及溫和派教士支持;第二、他與改革派人脈關係不錯,提倡保障公民權利,日前更獲得改革派領軍人物、前總統拉夫桑賈尼高調支持,加上如今改革派別無選擇,只可以支持魯哈尼。


第三、他與今屆政府無直接關係,可以對艾氏的經濟政策大加鞭撻。艾哈邁迪內賈德任內實行民粹政策,即使面對西方制栽,仍然大灑金錢提供福利,通脹率更高達百分之三十二,失業率卻仍占百分之十三,導致經濟發展停滯不前。這次選舉中,保守派候選人似乎仍未汲取教訓,在經濟政策上仍然傾向以「派錢」作招徠,或者推動私有化加劇貧富差距,相信會失去不少城市選票。由於魯哈尼曾經擔任首席核談判代表,其溫和立場獲得英美接受,有利爭取西方國家取消制裁,因此較受年輕選民支持。


然而,溫和派回朝的最大隱憂,就是哈梅內伊的個人喜好。雖然伊朗自稱為「中東最民主的國家」,擁有一套較完善的選舉制度,國會及總統由普選產生等等;不過,選舉結果需要得到最高領袖認可,所以倘若魯哈尼不合哈梅內伊脾胃,最高領袖擁有權力否決選舉結果。另外,最高領袖隨時可以修改總統權力,將總統完全邊緣化,前總統拉夫桑賈尼、甚至現任總統艾哈邁迪內賈德,都因為一度開罪哈梅內伊而遭到「懲罰」,權力大不如前。最高領袖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甚至有機會凌駕選民認受,這就是「伊朗式民主」的一大特色。

2013年6月12日星期三

緬甸民主挑戰難短期內解決

緬甸反對派領袖昂山素姬上星期出席世界經濟論壇期間,明言自己有意參選總統選舉,角逐該國元首寶座。昂山素姬及其所屬政黨全國民主聯盟(NLD)在國內獲得廣泛支持,遠遠拋離執政聯邦鞏固與發展黨(USDP),有資格成為緬甸第一位女元首,有望確立緬甸的民主化改革。

不過,昂山素姬如果要達成心願,建立一個成功的民主制度,仍需要幾個因素支持。

首先,緬甸軍政府在2008年成立的新憲法當中,規定總統候選人的伴侶不可是外國人。加入此項限制目的,便是藉「杜絕外國勢力干預」為名,阻止身為英國人妻子的昂山素姬改朝換代。雖然今年3月國會通過成立憲法檢討委員會,重新討論憲法的原則問題,不過USDP議員早已表示此舉只為檢討部份民族的自治性。昂山素姬早前亦坦言修改憲法是「全世界最難的事」。

另外,緬甸 11toral College)經濟雖然逐步開放,包括實行《海外投資法》,開放國內資源市場吸引外資發展國家經濟,加速國家城市化;但假如政策短時間內未能提供更多就業機會,或者國家資源落入權貴手上,很容易鼓吹排外思想及民粹主義。由於緬甸經濟需要大量外援,仇外主義導致經濟發展難有起色,而且跟民主精神越走越遠。

緬甸的種族衝突同樣對建設民主制度造成相當大的挑戰。除了近來若開邦羅興亞族人飽受僧侶與若開族人攻擊外,緬甸政府與其他民族的關係仍然相當脆弱。即使政府去年與大部份民族簽訂停火協議,但過去有不少例子證明任何一方會隨時破壞協定,令雙方重返戰場。登盛政府身於權力核心,不過軍隊幾乎不受其指揮,成為實踐和平方案另一絆腳石。本來昂山素姬父親昂山將軍生前提倡的聯邦制,以包容不同民族作為大前提,提升民族治權,加強各方代表性,是一個可行的辦法。然而,面對軍隊及部份緬甸人的保守態度,改革方案純屬紙上談兵。

全民盟以及整個國家對民主制度的見解觀念都有一定重要性。今年三月全民盟進行領導層選舉,釀成黨內「少壯派」與「主流派」的分歧。前者批評決策全盤由年老的「主流派」壟斷,任由昂山素姬說了算,幾乎沒有討論空間,更遑論任何公平和透明原則。即使批評對全民盟的支持度未見造成太大打擊,倘若這種管治方式延伸到國家層面上,那麼昂山素姬主張的民主觀念恐怕會讓許多人失望。


最後,國民支持全民盟的原因,有極大部份歸究於他們對昂山素姬及其父親的景仰;相反,全民盟提倡的聯邦制度、民主理念相對抽象,難以單憑概念獲取民眾支持。這種重視個人色彩的政治模式,對國家建立穩定民主制度相當危險。因為只要這個領導人離開崗位,或者政策效果有違民意導致群眾幻想破滅,整個制度將會很容易崩潰,國家甚至隨時陷入混亂局面。尤其昂山素姬身體機能開始退化,更需要把握時間擺脫國民對「支持昂山素姬=民主」的錯誤投射。

2013年6月11日星期二

美國網絡監控醜聞對中美關係影響

美國政府及其國家安全局的一連串監控國民爭議愈演愈激烈。英國《衛報》發現,白宮原來在電訊網絡外,在互聯網上亦進行一個名為「PRISM」的行動,監控本土與外國用戶的對話資料(內容除外),而且覆蓋層面極度廣泛。

調查又揭出國安局秘密成立的「無國界告密者」程式(Borderless Informant, BI)具備儲存及分析功能,統計及按國家歸納採集所得的數據,而且以上程式所搜集的情報已經多達970億,華府再多解析都擺脫不了白宮侵犯私隱的罪名,官方論述恐怕會被視為低劣的政治化妝,隱隱散發出「此地無銀」的氣味。

雖然輿論焦點暫時集中在國內政治層面,但由於華府聲稱監控目的涉及國家安全策略、外交方向等,筆者相信其影響很快便會延伸到國際層面,尤其對中美之間的「新型大國關係」將會發揮一定作用。

在一般情況下,情報是政策制訂的重要元素,所以從國安局搜集情報的多寡,可以粗略評估指定國家對美國外交政策的重要性。從BI近六年的的數據分析顯示,中東局勢似乎遠較亞太區重要。據《衛報》透露,970億項情報中,伊朗獨占14億、其次是巴基斯坦、約旦和埃及。雖然受「關注」程度未必證明美國與該國關係人好壞,但是從宏觀的局勢而言,資訊卻相當符合美國在中東的地區利益。伊朗的核發展、巴基斯坦的反恐戰爭、約旦與沙特阿拉伯的盟友關係、埃及作為「阿拉伯之春」的催化劑成效,統統有跡可尋。

中國在以上排名中位置處於中游一帶,受監控程度與美國本土接近;至於亞太地區除印度以外,其他國家的受監控程度都相對低。假如「重返亞太」或者所謂「圍堵中國」論不是近一兩年才醞釀的外交政策,以致情報數量落後於中東主要國家,那麼似乎只有兩個可能:一,是「重返亞太」戰略的重要性被外間誇大,美國的戰略考慮仍然處於中東地區;二,是中國的防監控功能十分強橫,以致美國情報人員不能搜出情報。

另一影響,則直接涉及中美在網絡安全上的合作。「習奧會」前,中美互相指控在幕後指使黑客風波,入侵對方安全系統盜取國家機密。縱然兩國元首會面後,雙方達成共識,願意循外交途徑確保網絡安全,不過坊間對此普遍不寄厚望。如今媒體接二連三爆出PRISMBI醜聞,使奧巴馬在民權立場上的道德高地突然崩塌;相反,北京則可以照板煮碗,借「國家安全」名義向網絡空間施予更多限制,進行更嚴厲的監控,即使雙方在政策執行及問責機制上有分別,但美國亦難從原則層面指責中國。兩個大國尚且如此,全球網絡安全不知該從何說起。

告密者的引渡問題同樣對中美關係產生隱憂。昨日告密者史諾登公開身份,透露自己正藏身香港,表示期望北京政府不會把他引渡到美國受審。告密者行蹤曝光,無論是白宮或國會,都急於要求北京交人,中國大可向美國提出條件交換利益,亦可挾著「習奧會」中美和諧氣氛,將兩國關係推上一層樓。然而,假若中國贊成將史諾登遺返,將「人民英雄」送回美國受審,形同表示北京政府身受「黑客入侵」的說法自相矛盾,到時候同樣損害中國與其他鼓勵網絡空間自由化的國家的友誼。

可幸的是,中美之間並沒有簽署「引渡條約」,所以有關引渡的責任將會落在與美國有協議的香港身上,按道理最後決定遺返的權力歸於終審法院。不過,相關協議存在灰色地帶,本港立法會議院湯家驊表示未必適合於政治罪犯,加上香港過去並沒有接觸過相似案件,至今仍然難料史諾登的命運。


筆者相信事件將會再次引起世界各地對網絡安全及保障私隱權利的關注;同一時間,美國以「道德主義」為論述核心的外交政策都會很難找到受眾。

2013年6月8日星期六

奧巴馬政府患上「小布殊後遺症」?

Credit: http://garyhardwick.blogspot.com
白宮近月來面對的醜聞連綿不絕,先後有報導發現利比亞班加西使館遇襲內情文件遭到刪改、國稅局被揭刻意刁難國內保守派團體的免稅身份、司法部未獲許可便扣查美聯社員工的通話紀錄等等,一波接著一波湧現,反映白宮以反恐、國安等名義扼緊公民權益,導致出現一種濫用權力的趨勢。美國的民權狀況在奧巴馬任內受到多方面挑戰。

日前英國《衛報》揭發奧巴馬政府原來一直秘密蒐集電訊公司客戶國內外的通話紀錄,而且機制完全缺乏透明度,奧巴馬政府聲望必定受挫。首先,授權白宮透過聯邦調查局(FBI)監控電話用戶的美國境外情報監督法院,以閉門方式審批監視活動;再加上授權內容並無限制聯調局的監控對象,意即涉事公司Verizon的所有用戶都有機會成為目標。即使Verizon毋須向聯調局提供通話內容,但單憑通話對象、時間、長度等都可能觸犯美國憲法第四修正案針對「無理搜查和查封」及「沒有合理事實依據」的限制。

在法律立場上,白宮堅持有關行為符合法律,特別是有關美國《愛國法》擴大政府搜查權力及有效範圍,兼且毋須事先得到對象認同。不過,前總統布殊藉推行《愛國法》打擊國內恐怖主義加強執法者權力,做法惹來非議,不但受到民權份子唾罵,聯邦法院早前更宣佈部份條文違憲。更諷刺的,是奧巴馬任參議員時候曾經大力批評《愛國法》,然而今日居然靠這道法令過關,一定做成政治壓力。政治評論網Politico更有文章狠批奧巴馬政府儼如布殊政府的第四任期,完全漠視公民權利。

美國政治向來都有一個魔咒,就是連任總統的「蜜月期」一般較第一任期短,政治醜聞亦會接二連三浮現。雖然總統解決了連任包袱,免除選票束縛,理應可以在第二任期內大展拳腳;但國會中期選舉畢竟是另一個政治挑戰,萬一這些醜聞處理失當,輕則成為跛腳鴨政府,總統大可提早退休;重則做了下任同黨總統候選人的絆腳石,使黨友失去參眾議院多數黨席位,變成千古罪人。

奧巴馬連任不足半年,便面對如此眾多批評,極多數更是源自民權份子這些民主黨的傳統票源。部份民主黨人為保明年選舉議席,已經選擇加入批評行列。這個趨勢對矢志強勢回歸的共和黨而言本應是好事,然而過去共和黨人普遍支持《愛國法》,對其侵犯民權的效果隻眼開隻眼閉,預料他們亦不敢在事件上大做文章,免得民意反彈。反正假若美國傳統魔咒屬實,不利奧巴馬的消息勢必源源不絕,共和黨眾不需為此而憂心。

2013年6月1日星期六

Larry King過檔展示威權國家打造軟實力困境

美國著名時事評論員Larry King日前宣佈重出江湖,再次主持電視清淡節目。他自從2010年宣佈結束在CNN的金牌節目後,一直退而不休,去年更在網絡電視繼續主持節目訪問社會賢達名人。不過,Larry這件「喜訊」卻引來各界震驚,因為他的新僱主居然是俄羅斯國營電視頻道「今日俄羅斯」(簡稱RT)。

對於一位自認是自由主義者的節目主持,竟然選擇加盟一個備受自己盟友鞭撻的國家官方喉舌,難怪有網民批評他只不過是為了金錢「將自己賣給敵人」。《外交政策》有評論員發佈網誌,要求Larry應先把RT的節目翻看幾遍才考慮簽約安排。按其說法,RT部份節目違反中立原則,包括一些清談節目缺乏應有的批判風格,對親俄外交立場的言論照單全收,甚至認同「俄國在敍利亞問題上態度中立,適合調查敍國政府軍有否動用化武」等驚人見解。

美國網民討論Larry過檔,除了關注老人家貞節牌坊會否失守外,言論更深一層的涵義不乏美俄冷戰對立思維的影子,以及普遍群眾懷疑威權政府大力推行軟實力立心不良。

中國政府近年借官方媒體擴張海外打造軟實力,推銷中國文化,以圖打破中國的負面形象,同樣遭受不少美國輿論批評。有不少美國媒體認為,央視美洲頻道、新華社這些官方媒體,任何報導事先必定受過國家監管過濾,所有涉及中國的新聞消息都遭到威權體制「去敏感化」,既有違專業操守,又無法滿足觀眾獵奇。因此,無論RT、央視等頻道收購多少當地著名評論員,耗資幾多億元,眾所周知,這些都難以觸動觀眾心靈。

威權國家擴張海外媒體另一個制肘,便是它們與美國在國際戰略層面上的關係。事實上,就連一些較有質素保證的媒體在打入美國市場期間都面對類似挑戰。卡塔爾半島電視台近年積極拓展英文頻道,但基於美國國內對阿拉伯人的偏見根深蒂固,以為半島英文台只是另一個反猶太、反美的軀殼,蓋過其獨立編採的立場和報導手法的多元性。

RT的情況相信比半島電視台情況更堪虞:它既是官方喉舌頻道,難以採取獨立報導,更遑論是任何批評普京及其外交政策的空間;另一邊廂,美俄關係雖然開始升溫,但無論如何這種妥協關係仍然相當不穩定,政府間的友好能否轉化成民間互信亦需要一段長時間醞釀,特別是兩國如今對敍利亞危機共識不足,美俄隨時受到當地利益影響改變合作初衷。

RT宣揚俄國軟實力的阻力極巨,相信連Larry King這位老手亦難以推動;相反,可能在網民倒采的聲浪下,令其金漆招牌蒙上污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