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5月16日星期五
從西發利亞到緬甸風災
1648年的《西發利亞和約》(Treaty of Westphalia)算得上是當時歐洲的一項重大革新。
除了逐步削弱神聖羅馬帝國的實權,平息政教紛爭,外交制度化等議題,
最重要的,莫過於白紙黑字的釐定「主權」(Sovereignty) 這個向來模糊不正的字眼。
帝國對各邦的干涉權力不斷下降,而各邦又賦予獨立自主的外交權,
變相警告其他邦國不得干預自己的領土以及內政問題。
時至今日,要沿用整套西發利亞制度精神於國際關係,幾乎是不可能的;
不過從聯合國的憲章裡,也會發現到條文提及「不得干涉在本質上屬於任何國家國內管轄之事件」。
近日,緬甸發生嚴重風災,滿目瘡痍,死傷枕藉。
西方國家多番向軍政府示好,表示願意施出緩手,接濟災民。
奈何軍政府擔心西方乘機對緬甸人民進行西方思想灌輸,破壞傳統價值觀,故數次從中阻撓。
一向反對民主的軍政府,懼外思想可從其民主化修憲行動中鉅細無遺的體現。
幸而在國際傳媒連番壓逼下,軍政府已顯出政策上的改變,放寬入境救援的禁令。
不幸的是,事情並未因此得到西方認同。
有美國大型傳媒機構痛斥緬國「昏庸無道、冷血殘忍」,認為國際應該派遣軍隊「入侵緬國以救災」。
從考慮人道的觀點出發,此舉短期內應該可以減輕緬國人民的痛苦。
長遠而觀,整個問題的核心又是否如此單純呢?
假如美國堅持入侵緬甸實行人道救援,表面是一件很漂亮很偉大的壯舉,
隱含的卻是推翻現今政權,為確保緬甸持續發展民主從而建立新政府。
屆時可能藉著緬甸民主意識不夠成熟為由,唯有於當地駐軍,促進民主發展。
頓時使人聯想起2003年英美入侵伊拉克推倒薩達娒政府的一幕,
以「持有巨大毀滅性武器」以及「侯賽因政權違反人道」為由,出師中東。
結果是怎樣,心知肚明。
然而一眾伊拉克百姓並未因而感到生活好轉,有前反薩人民更悔不當初,哭訴:
「雖趕走了一個薩達姆,卻換來今天50個薩達姆。」
緬甸的災民他日又會否慘遭同一命運呢?
借伊拉克作為一面鏡子,大慨也可觀察到緬甸的潛藏問題。
仔細想想,緬甸的地理位置及政治、外交立場,都是這躺國際干預的原因之一。
緬甸政府一向親中、親印,對大部份西方列強採取不友善態度,加上擁有天然資源,絕對是國際涉獵的對象。
假如軍政府被歐美推翻,緬國就可以成為西方駐軍據點及補給站,中國的國際地位便岌岌可危。
另一方面,緬甸亦是東盟的一名成員國,假如緬甸棄中投西,那麼西方便可增加在東亞地區的籌碼及影響力。
可笑的是,西方面對不同國家擺出完全折然不同的立場。
1994年非洲中部國家盧旺達爆發內戰,戰爭原因乃部落衝突,估計遇難人數達一百萬人。
箇中的種族衝突,西方國家又干預了多少?
法國一直利用胡圖(Hutu)和圖西(Tutsi)的種族問題,作為抗衡英語非洲的道具,暗中給了胡圖族不少援助。
美國自從1993年入侵索馬利亞行動失敗後,便撤手不管非洲事務。
聯合國被英、美的不干預政策所制肘,背叛了一直對維和部隊充滿信心的圖西族。
內戰以烏干達插手平息了,卻招來日後的第一次及第二次剛果戰爭,生靈塗炭。
歐美引以自豪的人道精神到哪裡去了?
侵緬後果永遠存在著變數,還不能如此確定的總結。
唯一肯定的,是國際間對「主權」的慨念以及加劇美國單邊主義的發展。
報章亦曾沿用1999年北約空襲南斯拉夫,保護被「屠夫」米洛舍維奇下令宰殺的阿爾巴尼亞裔,作為其中一個例子。
南斯拉夫戰役與伊拉克戰爭均介入主權國家的內務,不正是背棄了盛極一時的西發利亞精神麼?
有了一個先例,便能陸續以保護人道為出兵藉口,達到其背後目的。
幾十年後,「主權」最初的含意怕會受到單邊主義的漂亮謊言下徹底扭曲,小國便逃不過成為大國傀儡的悲劇結果。
作為國際社會一分子的中國,是否應搶先一步開拓盟友的救援工作,以防萬一呢?
訂閱:
發佈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