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週公佈的外交政策藍圖─《亞洲世紀中的澳洲》(Australia
in the Asia-Pacific)─開宗明義,已經表示了坎培拉對亞洲地區的重視程度。文件重申澳洲政府打算在2025年前晉身全球十大富國行列的決心,並加強對華、及亞洲其他經濟體系的經貿合作。
除此之外,總理吉拉德亦宣佈放寬對外的簽證安排,鼓勵更多亞洲遊客到澳消費;同一時間亦在教育制度上加強國內學生對亞洲語言的認識程度。
不過「向北」藍圖最重要的一環,卻非東盟政策莫屬。澳洲雖然分別對東盟成員國各自駐有大使,不過一直卻未為東盟組織設立大使職務。吉拉德日前表示駐印尼大使兼任駐東盟大使外,更會新增部門專門負責處理東盟事務。
澳洲外長卡爾昨日接受訪問時,亦強調坎培拉不會漠視東盟作為地區發展的中心地位,對外間垢病的「東盟模式」更予以肯定,認為外交官員要習慣及尊重東盟及其成員國承傳已久的精神。這番說話,對比日前美國單方面批評柬埔寨處事偏袒中國的言論,似乎有弦外之音。
回顧歷史,澳洲並非首次表明要「入亞」。上世紀八十年代末,亞洲部份國家經濟起飛,澳洲擔心日本中國近水樓台先得月,因此澳洲時任總理霍克及外長埃文斯獲得美國支持後,拋出亞太經濟合作組織(APEC)方案,沖淡東盟的地區影響力。澳洲同時亦十分雀躍於東盟自由貿易區,透過與個別成員國的貿易協定,加強雙方互相依賴的程度促進兩者融合。近十年間,澳洲與東盟成員國進行多方位接觸合作,取得一定程度共識。
關鍵卻是,隨著多年合作,澳洲與東盟關係仍然曖昧不清。澳洲要在亞太地區取得認同,必先過了東盟這一關口,然而東盟經濟對澳洲卻是一貫「可有可無」的態度,安。畢竟坎培拉未能擺脫它作為美國親密盟友的形象,尤其在「重返亞太」年代下,東盟擔心中美關係會帶來亞洲版冷戰,為保存其獨立形象,相信對澳洲會有一定保留。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