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3月23日星期六
土耳其庫爾德和解志在入歐
自1999年一直在囚的土耳其庫爾德工人黨(PKK)領袖厄賈蘭周四透過盟友宣佈停火協議。厄賈蘭在信中呼籲黨員內放下槍械,並盡快撤離土耳其邊境在庫爾德人曆法中的元旦作出充滿歷史性的宣言,意味持續近三十年的種族武裝衝突有望結束。儘管過去土庫兩國多次未能履行停火協議安排,但這次無論是土國總理埃爾多安、抑或是厄蘭賈德,都似乎有意進行讓步。
土庫衝突的起因可以追溯到結束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巴黎和會。當時的戰敗國之一、土耳其的前身─鄂圖曼帝國(Ottoman Empire)─在《色佛爾條約》中向列強承諾准許國內的庫爾德人進行民族自決,建立「庫爾德斯坦」。然而帝制在兩年後便遭到土耳其民族主義份子推翻,而後來與列強再簽訂的《洛桑條約》亦再沒有提及「庫爾德斯坦」的任何安排。
隨著戰後政治新版圖得到確立,庫爾德人的聚居地亦被劃分兼納入不同國家的領土內,包括土耳其、伊朗、伊拉克、敍利亞等,分散各地的庫爾德獨立運動亦因此飽受當地政府鎮壓。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伊拉克政府便與當地庫爾德部落進行兩次戰爭,死亡人數多達十幾萬,是土庫衝突的三倍。
遊散各地的庫爾德人無疑讓這些國家頭痛不已,雖然不少庫獨組織,包括PKK在內,都已經打消獨立建國的念頭,但一方面土耳其政府不願提升庫爾特人的種族地位,對他們諸加歧視,特別是語言政策上的制肘,去年便釀成數百名庫族人絕食抗議;另一方面,庫獨內部的激進派對長期受壓逼感到不滿,偶爾進行恐怖襲擊,被歐美分別認定為恐怖分子行列,導致雙方一直未能履行停火協定。
埃爾多安及正義發展黨(AKP)在2003年執政以來曾經多次對庫爾德族伸出橄欖枝,為土耳其三十年代對庫族造成的大屠殺道歉,並提倡修改威權時代遺留下來的憲法,加強國家民主化及多元政制,保障庫族人權利。埃爾多安的妥協態度與其一貫強硬作風有異,其中一個主要原因與土耳其入歐盟的願望有關。
土耳其自從六十年代便已經成為歐洲經濟共同體的准會員,在埃爾多安執政期間更加積極參與加入歐盟的部署。不過,除了土國自己的宗教信仰與政制保守,與歐盟「入會」要求不符之外,歐洲成員國對土庫關係亦相當關注。在這個背景下,便不難理解AKP修憲目的所在。雖然土耳其過去幾年對入歐的熱情冷卻,但假如埃爾多安能夠成功爭取入歐,同時解決國內血腥衝突問題,一定為其總統之路帶來重要籌碼。
訂閱:
發佈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