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0月10日星期一

緬甸開啟改革之路

2011年,對許多威權國家的執政者而言,都是教人頭痛的。中東如是,東南亞如是。緬甸亦不例外。不過,向來自由度排名接近包尾的緬國,似乎有意啟動改革,為國內政治僵局破冰。

去年緬甸進行大選,由時任總理吳登盛(Thein Sein)執掌政府,打破自六O年代開始,國家由軍方統治的困局。儘管吳登盛出身文人官僚架構,不過直到此刻,他仍被視為軍方操控的傀儡。加上是次選舉當中,反對派國家民主聯盟杯葛選舉,執政黨被指操控選票,新政府認受性自然大打折扣。至今,西方國家仍然拒絕放寬經濟制栽;周邊的東盟成員國對緬甸若即若離。區內唯一與緬甸關係稍為密切的,只剩下中國。

要平息民怨四起的局面,緬甸必須扭轉國內經濟及民生問題。緬甸經濟仍然相當落後,超過一半人生活在貧窮線以下,三餐不繼。不過軍方獨攬大權,將販賣天然資源所得收入,點滴歸公,以維持軍費之用,導致民眾生活百上加斤。政治方面,緬甸軍方政權長時間受到挑戰:一方面昂山素姬等反對派人物要求推行民主改革;另一方面與國內少數民族的內戰已經持續了六十多年。近幾年,軍政府的強硬作風受到多方面抨擊,加大了反對勢力的籌碼。2008年,緬甸發生風災,生靈塗炭。然而軍方起初卻注目於修改憲法,擔心外國勢力乘機介入,影響公投結果。故緬甸政府當時以「不得干預國家內政」為由,拒絕接受國際社會援助。結果惹得西方國家公憤,美國甚至揚言進行「人道干預」,入侵緬甸。

吳登盛上臺後,政府態度稍作軟化。今年八月,昂山素姬踏足仰光以外的城市,進行訪問活動。這次旅程政府雖然作出口頭干預,但實際上雙方已經取得共識,並沒因為旅程一事產生衝突。旅程進行期間,吳登盛更與素姬進行會談,這在前領袖丹瑞(Than Shwe)管治期間根本不曾發生。最近,政府更廢除二十三年來的禁令,允許傳媒刊登素姬的文章。面對國內少數民族,政府亦開始釋出善意,表示願意成立委員會,進行和平洽談。這種妥協姿態,似乎預示了執政黨有改變作風的決心。

出於現實政治考慮,緬甸政府必須作出改革。緬國經濟疲憊不堪,政府在改革經濟政策同時,更重要的,是獲得外國支持。許多國際組織不滿軍政府行為,加上西方國家認為軍政府違反人道,多番從背後阻撓,故對資助方面特別嚴謹。新政府必需改變過往專橫跋扈的形象,透過改革,回應國內反對聲音以及迎合國際社會,才可以逐漸控制國家內部的分裂。不然,阿拉伯之春的種子很快就傳播到緬甸國內。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