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5月28日星期一

蒙古的「第三鄰居」政策無損現況

分別與中國及俄羅斯邊境接壤的蒙古國,八十年代末開始實行政經改革,對外方面實行「第三鄰居」政策,希望透過與第三國家建交,制衡北京與莫斯科對國家安全的威脅。現任總統額勒貝格道爾吉(Tsakhia Elbegdorj)自二零零九年上任開始,更積極深化與歐美國家的合作關係。蒙古去年正式申請成為歐洲安全合作組織成員,今年三月與北約建立夥伴關係,更為上週以「和平夥伴關係國」身份參與北約峰會舖路。有輿論擔心,蒙古繼續投入歐美懷抱,可能使它成為西方國家對付中國的一隻棋子。

蒙古實行「第三鄰居」政策的背景,與區內歷史息息相關。蒙古在過去二百年間,先後成為中國及前蘇聯吞併[1]的附庸國,以致獨立後需要與中、俄深化關係,藉此減少對北京及俄羅斯的依賴,尋找不結盟的空間。然而蒙古在地理位置上並無任何「第三鄰居」,所以外間經常將美國這個能力上足以與中俄匹敵的強國,視為鄰居人選之一[2]

事實上,蒙古國與美國簽署了一系列協定,前者收受美國國際開發總署的資金發展私人市場及自由經濟,支撐國內貧富懸殊影響的經濟,同時舉行定期聯合軍演。作為交換,烏蘭巴托對華府的反恐戰爭十分支持,不但騰出土地建立國際維和訓練中心,去年更多派一倍兵力到阿富汗執行維和任務。另外,蒙古加入由美國主導的「民主共同體」(Community of Democracies)深化國家的民主管治,不過組織內的亞洲成員國卻大多被視為美國盟國,在國際舞台上意見尋求一致口徑[3]。這些發展長遠下去,似乎會使蒙古國與中,俄愈走愈遠,甚至成為抵制中國包圍網絡的重要成員。

不過以上論述低估了蒙古的地埋位置以及國家安全考慮。首先,「第三鄰居」政策的背景是保障烏蘭巴托的外交主權,為免重蹈覆轍成為沒有實權的政體。因此一面倒的傾向個別盟友絕非蒙古國的利益所在[4]。第二,中國畢竟是蒙古的「真正」鄰居,自一九九八年開始更是後者最大的投資國家及貿易伙伴,而且中國提供天津市作為蒙古出口煤礦的港口地,北京與烏蘭巴托的經濟緊密程度對蒙古有一定誘因,美國這「遠水」仍遠不及中國有影響力。


相反,兩國緊密合作同時卻帶來更緊密的人材交流,導致蒙古部份地區充斥著華人,使蒙古人將之與清朝帝國的統治進行類比,促成國內冒起排華的種族主義情緒,但上述右傾思潮卻同時不容國家向美國出賣主權。假如說中蒙關係受損,「歷史情結」比外交政策似乎更恰當。



[1] 在一九二一年,蒙古得到蘇聯支持下獨立,並於三年後建立「蒙古人民共和國」,成為蘇聯保護國,容許蘇聯於當地駐軍,後來蒙古軍隊更由蘇聯指揮。
[2] 首先向蒙古提議實行「第三鄰居」政策的是老布殊政府的國務卿貝克(James A. Baker),後來有關建議備受小布硃推祟,作為對蒙古的民主化與參與反恐戰爭的嘉許。
[3] 這些國家包括印度、日本、蒙古、菲律賓及南韓。
[4] 蒙古亦有參與其他區域合作組織,當中包括由北京主導的上海合作組織,以及東盟主導的東盟區域論壇。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