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7月20日星期五

調查「阿拉法特事件」將以巴關係推向火線


前巴勒斯坦自治政府主席阿拉法特(Yasser Arafat)死因案再次成為國際新聞焦點。最新證據顯示,這名巴人民族英雄八年前突然患病辭世,懷疑與釙中毒有關。如今種種跡象顯示以色列大有可能參與甚至策劃事件,相信日後開棺驗屍的結果定會將以巴關係白熱化。

製造釙這種高放射性物質的過程十分困難,主要用在軍事及科研項目上。而且元素不能隨便在市場購入,基本上用家必須要有大型核反應堆才能正常運作。這些考慮起碼大大降低了個人行為的可能性,畢竟有關操作理應需要大量人手,而且核反應堆設施並非輕易能夠進出,所以欠缺重量級人物或組織支持,根本難以行動。雖然以色列一直表示自己並無研發任何核武器科技項目,不過外間揣測以國藏有大量核武器,而且美國大有可能在背後支援,絕對有能力生產釙元素。

客觀因素而言,以色列政府有需要對阿拉法特進行暗殺嗎?若論九十年代,以巴關係受惠於《奧斯陸和平協議》(Oslo Peace Accords)締結的和平氛圍影響,縱然雙方偶有衝突,然而整體上以色列政府對付的都是哈瑪斯。然而踏入千禧,以巴關係迅速惡化,阿拉法特重新發動「起義」(Intifada),恐怖襲擊在以國境內屢見不鮮,以色列則加速在巴勒斯坦境內拓展殖民區,且一度要求將阿拉法特驅逐為藉口,將他軟禁,更數度向阿拉法特住處範圍施予襲擊。從這些表面跡象顯示,當時以色列政府派員暗殺阿拉法特,似乎不無可能。至於行兇者是否聞風喪膽的摩薩德集團,這個就不得而知了。

這篇評論並非偵探小說,無意猜度行兇者的身份。事實上,無論行兇者是誰也好,自從偵察報告刊出以後,許多人都將事件與以色列構上關係,便自動對以巴關係造成壓力,巴人自治政府執政黨法塔赫(Fatah)與領袖阿巴斯(Mahmoud Abbas)更將首當其衝。阿巴斯當選出任巴人自治政府總理後,致力推動外交渠道與以色列達成和解。不過,自治區內經濟低迷,已經釀成民怨四起,加上巴人自治政府在西岸周圍設置圍牆,西岸已有激進組織討論發動第三次「起義」對抗自治政府。

在這個客觀形勢下,阿巴斯斷不會低調處理事件。第一,外交關係緊張可有助法塔赫轉移視線,分散國內反對派力量。第二,調查事件對巴人的負面影響甚少,假如証實以色列有份參與事件,大可為巴人提高道德高地,在國際舞台爭取更多同情心,畢竟以色列的政治暗殺行為素來惹人非議,調查結果可以突顯以色列的非法性,為巴人換取理據支持獨立,加速實現「兩國論」。況且,即使事件與以色列無直接關係,巴勒斯坦亦無虧損,畢竟事件只為調查民族英雄死因,阿巴斯事後大可指調查絕無他意。所以,無論如何,阿巴斯將會高調處理事件,至少這應該是區內普遍支持的做法。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