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2月5日星期一

美緬友好對華影響

美國國務卿希拉里正式展開訪緬之旅,為迄自緬甸八八革命以後的外交僵局破冰。美國總統奧巴馬自從上月在東亞峰會上高調宣佈「重返亞洲」計劃以後,旋即委派希拉里進行訪問,似乎為解除歷時二十多年的制裁舖路。華府此一步棋,使人聯想到「圍堵中國」政策,畢竟中國鄰近國家都已與美國有軍事合作,假如將緬甸納入包圍鏈內,中國的東邊及南邊都被全面封鎖了。

從地緣政治角度出發,冷戰時期緬甸的位置十分特殊。一方面它與中國雲南省邊境接壤,國共內戰期間有不少國民黨人到緬國撣邦(Shan)避難,更一度被美方中情局視為反共基地。另一方面,緬甸國內擁有大量天然資源,在獨裁軍方上台前更算是東南亞中數一數二的經濟體系,吸引到不少外商在當地投資。後來軍方上場,信奉鬼神之說,手持五行曆法,將經濟推落谷底,大力鎮壓國內學生反對運動,並軟禁民主鬥士昂山素姬。美國在後冷戰時代鼓吹「輸出民主」,自然不容仰光政府發難。自此兩國關係冰封三尺,促成中緬友誼萬歲。

如今美國重回緬甸,既回應了緬甸現任文人政府的政治開放改革,同時挑戰了中國的外交方針。今年九月,緬甸政府宣佈暫停一個由中緬兩國政府合作的堤壩興建項目,外界認為緬甸政府此舉反映它們開始向中國說「不」。同時,美國盟友印度與緬甸早已修補關係。假如緬甸將來實行民主政制,換上親西方政權上場,只要有朝一日中、美進行衝突,美國既可借緬甸要脅中國南部邊境,亦可以切斷緬甸對華的能源輸出,更遑論保障麻六甲海峽運輸及航行安全。配合中國附近所有親美國家,中國始乎避無可避會被圍堵。

事實上,美緬修好對華未必是壞事一樁。首先緬甸國內的分離勢力在中緬邊界進行衝突,2009年緬甸華僑與緬甸軍方在果敢發生糾紛,不但造成大量難民遷徙到中國境內,更有炸彈「不慎」拋入中國邊界範圍。美國介入要求民主化,其實正合他們脾胃,畢竟他們要求的是更多自治權,並且擁有民主制度,對中央有影響力。而且,緬甸過往人權記錄慘不忍睹,西方國家、甚至東盟都施壓要求改革,中國卻礙於盟友身份,不敢公開抨擊軍政府出位行徑,為此感到尷尬不已。假如美緬修好,至少可以減少白宮譴責的頻率,為北京挽回些許面子。其次,緬甸經濟百廢待舉,主要依賴農業及天然氣出口,斷不會為了與美修好而放棄中國這個龐大的商場。作為小國,如何周旋於大國之間從來是一項高深學問。不過登盛屬雞,不是豬也不是龍,應該會懂得這個道理。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