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2月4日星期六

政府銳意發展 老撾通往上位之路?


老撾上周通過建議,決定開拓首都萬象成為東南亞的商業樞紐。計劃強調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性,一方面加緊推動城鎮化的步伐,開發國家交通網絡,另一方面注重城內的綠化事項,務求國家在追求經濟繁榮的同時,能收環保之效,方便吸納更多外資。近年來,老撾中央政府對開發國家經濟態度積極,有意將發展步伐加快,追貼其他東盟成員國。

老撾是東南亞國家中唯一內陸國,五十年代從法國手上獨立不久便即捲入內戰,直到越戰結束才穩定下來。先天性缺乏足夠水源使她的農產品出口遠不及鄰近國家競爭,占全國生產總值三成的稻米生產僅僅足夠自給自足,加上人為戰爭災害窒礙國家經濟進展。去年老撾的國民平均收入是一千美元,而南方毗連的泰國則有四千七百美元。雖然八十年代中旬,老撾仿照越南進行開放改革,減少國家對市場干預,鼓勵私人行業,然而國家特殊的地理形勢依然成為發展最大障礙。目前政府有九成的資本來自外國援助或借貸,大大削弱了老撾的獨立及自主能力。

近來,老撾有意減少依賴外來援助。老撾透過聯合國開發計劃的平台上明言,處理貧窮及饑餓將會成為國家發展的目標,並希望在2020年前成功脫離「低度開發國家」行列。其中一個改革方向,便是充分利用國內的天然資源,增加國家收入。老撾幾年前開始覬覦水力發電市場,有意在國內的湄公河段興建堤壩,既滿足周邊地區對能源的渴求,亦可方便國家脫貧。另一方面,旅遊業亦成為老撾最近重點開發的一環,首都萬象的凱旋門(Patuxai)、國產啤酒Lao Beer儼然成為國家經濟的主要銷售項目。老撾亦有野心染指金融業,去年正式成立交易所,由國家電力公司及商業銀行身先士卒,藉此推動其他公司上市,同時方便國營企業集資研發水力發電事業。

雖然口裡說要減低外國援助,不過老撾政府深深明白,絕對難憑一己之力扭轉目前經濟弱勢。除了遊說外商資金流入本土公共投資外,老撾在這十年間亦努力與周邊國家開闢經濟特區。早於2003年,老撾在與中國交接的琅南塔省建設磨丁黃金城經濟特區,由副總理領導的委員會與中方共同策劃,配合中國的急速地區化發展,作為後者的交通樞紐。稍後啟動的「金三角經濟特區」則向博彩業進攻,吸引中泰遊客到訪,更有「湄公河畔澳門」的稱號。

以上所述的各項設施都是「硬」配套,然而老撾經濟改革最大的難題,是如何在軟性手段上推銷自己。其一,包括政府官員在內的老撾人民仇外情緒強烈,對國內苗族人民的
民族糾紛,對國外旅客商人常以一種不懷好意的心態視之,假如有朝一日政府處理民族磨擦手法失當,爆發排外衝突,將會趕走外商。其二,老撾本土內有種種民生問題尚未得到妥善回應,例如國內吸毒及販毒仍然嚴重,國家打擊毒販或者買家的手法卻駭人所聞,不但無助解決毒癮問題,最後更會破壞國家形象,再加上國內貪腐情況嚴重,以上種種將會打擊投資者心態。其三,假如老撾的經濟改革是要帶來經濟獨立,設立經濟特區的做法可能反而背道而馳。有分析近日指出,在與華商合辨的經濟特區內,華人在內猶如置身中國領土一樣,成立經濟特區更有當時外國在華設立勢力範圍一樣的縮影。如何避開喪權辱國之嫌,這要考一考老撾政府的功夫了。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