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2月24日星期五

軍事私有化 國家機器不再強大


過去一個月,北蘇丹與埃及分別爆出動亂,兩地的肇事者均脅持當地工作的華人為質,作為與政府談判的籌碼。中國人離鄉背井打工賺錢卻原來危機四伏,事件迫使中國政府反思大使館處理海外公民人身安全的方法,同時中資企業亦得重新評估投資海外的風險。歐美企業進行海外投資,一般都會僱用保安公司,確保員工人身安全,這一點與中國慣常做法大相逕庭。隨著中國商家逐步深入非洲、中東等戰亂頻仍之地,要求保安公司介入之聲亦變得響亮。我們可以先認識及考慮有關決定的歷史及影響。

在本質上,保安公司跟歷史課本上提及的傭兵組織十分相似,主要以局外人身份受聘於買家執行與安全相關任務,當中可能涉及小規模武裝衝突。由於保安公司的員工大多擁有軍方背景,武裝經驗、體能方面較一般人優越,一直都是跨國企業甚至是歐美政府青睞的對象。然而,保安公司比其他傭兵組織提供更多服務,例如為某國國家軍隊提供培訓,進行情報交流,保鑣等等工作。當然,這些服務的定義界線可以十分模糊。大約十年前,一所由英人開創的保安公司以「護送」為名,協助西非國家赤道畿內亞反對派領袖回國,企圖推翻政權。事件備受傳媒曯目,前首相戴卓爾夫人的公子Mark Thatcher爵士捲入醜聞,被指注資有關行動,並有份策劃政變,希望從這個石油蘊藏量甚高的國家中分一杯羹。

私營保安公司的興起,與八、九十年代的政治氣氛息息相關。英美兩國執政開始,大力推行新自由主義政策,減少政府開支,鼓勵私有化。後來冷戰結束,大型戰爭的可能性銳減,西方國家削減軍事開支,造成大量士兵失業。許多最終受聘於保安公司,在第三世界國家發展,既協助正規軍工作,亦負責保護跨國企業員工的人身安全。在伊拉克戰爭中,「黑水」等保安公司就為美國及北約軍隊立下不少汗馬功勞。

不過,軍隊私營化衍生了原則及技術問題。動用軍隊武裝向來是國家獨享的「天賦」,如今任何人只要付足夠金額都可獲得正規軍般的服務。保安公司員工不受軍紀限制,活動幾乎不受約束,不必聽從政府指示,獨行獨斷;而且愈來愈多私營機構獲取軍事震懾力,在國際舞台上話語權大了,鐵定削弱國家主權。又假如保安公司受聘於對立的政治勢力,威脅政權穩定,那麼保安公司更會成為國家機器的敵人了。

再到執行層面,日後政府應該更加依賴保安公司的服務,從而減少軍費的經常性開支,還是繼續撥款到軍事項目,免受對方敲詐呢?假如某國國籍的「保安」人員在外地執行任務觸反當地法例,無論如何肯定會使國家捲入外交紛爭,政府應該保護該國國民,抑或是國際社會的規矩呢?如果中國決定拓展私人保安公司在外業務,這些問題都必須進入考慮之列。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