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尼蘇門答臘自從六月中旬起出現森林大火,產生嚴重的煙霧問題,加上受到氣候變化、熱帶風暴影響,導致周邊國家受到大火濃煙籠罩,促成更廣泛的空氣污染情況。據新加坡《聯合早報網》顯示,當地空氣污染指數已經達到有史以來的高位,破天荒錄得401點,級別屬於「威脅病人及老人生命」程度,大幅拋離1997年印尼森林大火所錄得的226點。
林火問題除了造成一定的環境破壞外,亦會觸發其他「界外效應」,隨時令損失倍增。以1997年的煙霧問題為例,事件起源於印尼經濟發展需要,鼓勵企業生產大量棕櫚油、橡膠等產品,同時農民為開墾耕地,不惜砍伐焚毀大片森林。兩者造成的林火問題,經過「厄爾尼諾」現象洗禮,蔓延到東南亞大部份國家,當中包括星、馬、泰、汶萊。環境問題由一個國家造成,卻成為跨國災難,地區經濟虧損了90億美元,東盟成員國關係因而出現裂縫,足以證明「界外效應」的威力。
這次煙霧危機對新加坡造成一定程度打擊,由於空氣污染指數極高,不少市民情願困在室內亦不願外出,短期內對新加坡的餐飲、旅遊業務有負面影響;況且,空氣質素是新加坡營商環境的一大賣點,這個優勢在過去吸走不少駐紮本港的外資企業;長遠而言,定前的煙霧瀰漫或會趕走部份外企。
不過,從表面分析,印尼中央政府受制於國內的利益板塊牽引,難以大刀闊斧杜絕林火源頭。試舉一例,印尼的棕櫚油企業為國家經濟帶來近百分之五收入,因此在國內擁有龐大影響力。他們透過自已的政經地位,建立一個錯綜複雜的關係網,與各個政黨、官員都有相當豐富的脈絡,就連印尼的環境部長的工作亦遭學者批評只不過是協調企業間的利益考慮,而非為政府辦事。利益及商業考慮成為政府改革的一大阻力。
印尼作為區域大國,理應負上一定程度的「大國責任」,改變印尼過去在環境問題的保守態度。一方面,煙霧危機源頭始於蘇門答臘、婆羅洲等印尼領土範圍,中央政府的確有道德責任改善伐木問題;另一方面,印尼欲透過東盟延伸其政治利益,那麼維繫東盟團結便成為其中一項先決條件,否則定必削弱其認受性。與此同時,國際社會早有共識將環境保護議題定調為國際法的基本元素,倘若印尼部份國會議員繼續逃避責任,以干預主權之名阻撓通過《東盟跨國煙霧污染協定》,無論對東盟、抑或印尼也絕非好事。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