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月11日星期五

四面楚歌:奧巴馬第二任期 經濟危機四伏

美國總統奧巴馬去年成功爭取連任,再無任何競選策略的牽掛,外間普遍期望他能在新任期內發揮超越黨派鬥爭的政治風範,將美國從持續近五年的政治經濟深淵中出拯救出來。但是,無論從上週千鈞一髮躲開的「財政懸崖」,又或者是擾攘多時的內閣人選,都預兆奧巴馬的第二任期比第一任期還要驚險。稍一不慎,民主黨隨時在兩年後國會選舉輸掉參議院多數黨地位,白宮變成夕陽跛腳鴨政府。

所謂避開「財政懸崖」,其實只是將削赤問題延遲處理。總之,大規模的削支與加稅議案將會在兩個月後跟提高美國債務上限一事共同斟酌,屆時共和黨大可利用眾議院多數黨的有利位置向民主黨討價還價,奧巴馬意圖大增富人稅率的計劃更容易泡湯。

另外,奧巴馬的財經團隊將會重新「執位」,現任財相蓋特納有極大機會離任,甚有可能由現任白宮幕僚長傑克‧盧(Jacob Lew)接任職務。傑克‧盧曾經掌管白宮預算辦公室,是削減開支的能手,擔任白宮幕僚長期間得與不少共和黨人周旋,擁有熟練的政治手腕,料有能力擔任財長一職。

不過,按《紐約時報》一篇報導描寫,傑克‧盧為人太注重原則細節,不但會捍衛立場,更會擺出一副毫無妥協餘地的姿態。兩年前,路與眾議院院長博納談判滅赤計劃的細節之時,雙方鬧得不歡而散,奧巴馬當時提倡的跨黨派式「大妥協」因而觸礁。所以,即使傑克‧盧能獲得奧巴馬提名,他首要面對的第一道難關,將會是一眾共和黨的國會議員。

從近月奧巴馬的閣員名單,包括有意競逐國務卿的賴斯、防長人選哈格爾等人備受保守派人士窮追猛打的表現,大概可預測傑克‧盧的下場。即使通過人選的權力落在民主黨佔多數的參議院手上,反對派的影響力始終能夠左右政府的支持率。

除了蓋特納以外,奧巴馬還得承受聯儲局主席伯南克明年辭任招致的衝擊。事實上,聯儲局已對市場發出信號,逐步在年底前結束量化寬鬆政策的無限「印鈔」政策。一來,這樣可能會提早終結貨幣政策刺激經濟的效用,無助生產力復甦;二來,「後伯南克時代」的聯儲局主席是「通脹鴿派」還是「鷹派」,仍是未知數,難料會否獲得參議員歡心。

縱然解決以上的政經問題,也只不過是奧巴馬第二任期的開端,而已。

2013年1月8日星期二

改得太遲:敍利亞政權窮途末路之謎

敍利亞總統阿薩德周日發表演說,提倡全盤計劃「擴充政府」,重新啟動朝野和談,並進行全民公投通過新憲章;但同一時間他在言論中譴責由「蓋達」領導的反對派系,要求國際社會停止對叛軍提供外交及軍事援助,並表明此次將會是一場「保家衛國」的戰爭,無意短時間內下臺,甚至終結戰事。多份報導認為阿薩德此行純粹回應去年年底聯合國特別化表卜拉希米(Lakhdar Brahimi)的「索馬利亞論」─即敍國將會分裂成不同宗派部落,軍閥割據互相砍伐,人民會任由部落領袖玩弄,儼如今日的索馬利亞一樣。

阿薩德拋出橄欖枝,原意是奪取道德高地,逼使外國─特別是西方國家─停止在軍械上支持反對派。從敍利亞政權角度出發,阿薩德的言論無疑對歐美、抑或其他海灣國家,都是一個合時的下台階。近日《衛報》報導,許多已經公開承認反對派「全國聯盟」的國家都未有履行承諾,向他們提供軍事援助,導致反對派內部開始出現不滿聲音。敍利亞政府看準這個虛位,企圖離間兩者關係,然後來個漁翁得利,擊潰反對派,穩定局面。

到時候,改革與否已經不再是問題:因為聯合國安理會內,任何有關制裁敍國的議案都肯定會由中、俄聯手否定;敍利亞的防空守線較鄰國利比亞牢固,因此北約成員國將不會冒險設立「禁飛區」;同時,伊朗在幕後支持足以制約美國進行鹵莽的干預行動。

不過,阿薩德的如意算盤響了嗎?

首先,阿薩德的言論瞬間激起多個國家指控,批評所謂「和平方案」不過空話一則。即使是言辭相對溫和的歐盟外交高級代表艾希頓,都明確指出阿薩德必須交出政權,政治和談才可順利展開。儘管歐美國家礙於經濟原因未必希望支援反對派系,不過「全國聯盟」大可藉此機會證明敍利亞政權根本無心改革,惟有在短時間內合力推翻,敍國才會回復和平,西方國家才可集中精神應對經濟問題。

另外,敍國堅定盟友的取態至今愈見曖昧,至於在危急關頭下會否伸出援手,仍然存在很大疑問。例如俄羅斯一直都在聯合國極力支持阿薩德政權,但上月下旬總統普京卻表示自己「不太關注」阿薩德政權命運,暗示隨時可能倒戈相向,呼籲阿薩德下台;伊朗總統艾哈邁迪內賈德亦在去年高調勸喻阿薩德應藉選票證明政權獲得認受性,而非透過戰爭或武力鎮壓。況且伊朗即將進行大選,候選人為爭取選票,更難預料下一步行動。

最後,即使阿薩德順利延續政權,但基於阿薩德此前一直無心改革,事態發展到不能扭轉的地步,敍國只會長期陷入長期不穩定的局面。敍利亞公開呈現出兩極化的現象,朝野已經造成不能痊癒的傷口。即使國家不至於發展到索馬利亞作為「失敗國家」的例子,但亦有可能出現蘇丹南北分裂的情況,雙方衝突常態化,生靈塗炭。

美國炸斃「塔利班好人」拉近中巴關係

新年伊始,美軍無人機轟炸巴基斯坦西北部一帶,炸死了「巴基斯坦塔利班」其中一派系的指揮官納齊爾(Mullah Nazir)以及身邊幾名同伴。外間一直認為美國無人機策略無視領土主權問題,去年以同樣手法擊潰蓋達第二把交椅利比(Abu Yahya al-Libi),備受巴國人民批評,牽起地區的反美情緒。況且納齊爾對巴國穩定舉足輕重的作用,這次美軍行為勢將引起巴國軍方不滿,美巴關係甚可能重回低谷。


納齊爾屬為巴國塔利班的好戰派,經常支持阿富汗塔利班最高領袖奧瑪爾向美軍施予突襲,更有傳聞指他派遣麾下部隊支援阿國塔利班攻擊美軍及北約軍隊,美國自然視之為眼中釘。

不過南瓦濟裏斯坦當地村民眼中,納齊爾卻因為將區內尋釁滋事的烏茲別克族人驅逐出外,被當地人專稱為「塔利班好人」;而且巴國軍隊與納齊爾有共識在先,雙方河水不犯井水,納齊爾派系將不向巴人施襲奪權,有利保持國內勢力平衡。如今納齊爾一死,天秤失衡,區內出現權力真空,巴塔其他派系將會重燃一連串激烈血腥的權鬥活動。

奧巴馬四年前登任美國總統寶座以後,揚言放棄前總統小布殊的反恐戰爭,以及透過武力推動「政權更迭」的強硬作風,改為透過無人戰機定點清除相關武裝份子向一份被美國總統認可的「恐怖份子名單」進行定點清除。

毋庸置疑,新反恐策略能夠減少雙方傷亡人數,以「溫和」手段亦能掃除一眾「危害美國國家安全」的恐怖份子,不過仍然無法釋除「被針對國」的國安以及主權問題。按智庫「新美國基金會」數據顯示,美軍去年進行共四十八次無人機襲擊,幾乎每一週便進行一次轟炸,對平民百姓的生命及生活都造成嚴重困擾,甚至驅使後者加入反美網絡,更加孤立美國:去年九月多個國家進行反美浪潮,其中巴基斯坦更是「重災區」,便知一二。

再者,外間一致認同美國做法無異於侵犯巴國領土主權,據說連巴國的情報機關亦無權過問美軍在領土內的目標,例如當年美軍海豹部隊狙殺拉登同樣繞過巴國軍部便進行,顯然出現一種不對等的主權關係。即使巴國數月前重新解封境內前往北約後勤補給線的協議,藉此緩和雙方關係,不過納齊爾之死將使巴國高層重新審視兩國關係,兩國關係再次陷入低谷。巴勒斯坦為了「補償」失去美國影響力的後果,甚至會更靠攏中國,屆時東亞地區的角力便會延伸至南亞地區,區內關係將會進一步緊張。 

二O一三年:後「狂人」時代的拉丁美洲?


委內瑞拉總統查韋斯今年十月大選取勝獲得連任,豈料兩個月後再受到癌症復發困擾,任內第四次到古巴進行移除腫瘤手術。雖然官方對外宣佈查韋斯病情已經轉趨穩定,不過亦有謠言傳出這位拉美「狂人」將活不過明年四月。與此同時,外間亦不斷有流言表示前古巴革命領袖卡斯特羅將撐不過明年。縱使這些傳言早已見怪不怪,但假設流言變成現實,兩大「強人」/「狂人」果真辭世,勢必影響拉美地區政治格局。

查韋斯出發接受治療前,已經對外宣佈「欽點」前外長、現任副總統馬杜羅作為繼任人,並要求所有支持者不可離他而去。雖然如此,但馬杜羅的個人魅力確實遠遜於查韋斯,即便是查韋斯的支持者,他們都認為支持馬杜羅都只因為後者的要求。拉丁美洲整個大陸都十分注重「大佬文化」及領導角色,假如馬杜羅未能學會查韋斯的激昂陳辭以及個人風格(例如查韋斯以長氣見稱),相信無論是國內國外都難以重新凝聚支持者。屆時委內瑞拉作為「廿一世紀社會主義」的核心國或者實際領導地位將受到挑戰,要麼轉移到玻利維亞或者厄瓜多爾等小國,要麼就失去動力繼而沉寂不起。

同一道理,如果卡斯特羅與世長辭,相信會大幅削弱古巴作為反美「聖地」的地位。古巴領導人勞爾‧卡斯特羅立場較長兄溫和,在改革國家經濟同時引入市場元素,奉行五十幾年的「無稅年代」明年亦將告完結。這些改革雖然減輕了古巴中央政府的財政負擔,不過古巴自開始市場化以來已經開罪不少左翼國際組織。加上勞爾上任以來對美國態度相對軟弱友善,逐漸失去其反美的特色。

拉美左翼國家對古巴的認同,最重要是出於對卡斯特羅及其意識形態的仰慕。眾領袖之中,查韋斯過去多年更是不違餘力為古巴爭取成立多個國際組織,藉此抗衡排斥古巴、由美國主導的美洲國家組織。假如古巴失去了查韋斯,相信前者的國際地位一定大受影響;同樣,假如古巴失去了卡斯特羅,反美的光環蕩然無存,相信地區的領導核心將會出現變化

普京新政策重燃俄國「反西方」論述


過去二十年來,俄羅斯國內孤兒的海外助養者當中,其中占最大部份的來自美國家庭;單是去年,俄羅斯國內共有一千五百名幼童獲美國家庭收養,美國亦成為最多收留俄國幼童的海外居所。不過,俄羅斯總統普京日前簽署法案,禁止美籍人士收養俄羅斯兒童。

普京此舉一出造成國內外輿論一片嘩然,外間一致認為法案與美國月前一宗專門針對俄國官員的「馬尼次基法案」(Magnitsky Act)有關。法案源自一名俄籍律師馬尼次基,在幾年前揭發俄國官員稅務欺詐案後被捕入獄後,遭毒打致死。美國國會近日通過法案,指定所有涉案的俄國官員均不獲簽證,同時他們在美國境內的財產亦會遭到凍結,而且法案將會附設成美俄兩國貿易關係的條件,近乎介入俄國內政。普京事後已不斷抨擊「馬尼次基法案」不公,因此克里姆林宮推出新政策便迎來外間解讀成一種向西方報復的策略,甚至乎有傳媒指出此乃近十三年內最「反西方」的立法。

不過,只要將普京要推行民族復興的國策計算在內,便不難理解克宮如此急進與西方國家「對著幹」的目的:要建立愛國主義,鞏固民族及國家認同。跟十二年前接替葉利欽,收拾「爛攤子」的情況不一樣,俄羅斯如今缺乏一個共同敵人去凝聚一個四分五裂的國家:沒有壟斷政經命脈的寡頭大亨、暫時免受分離主義及恐怖分子的突襲;相反,國家經濟近年受惠於油價升幅,國內的公民社會開始醞釀,國內缺乏一股巨代表性的主導思想,正值意識形態真空期。

事實上,缺乏統一思想的「弊病」早於去年俄國國會選舉已經逐一浮現,例如普京領導的「統一俄羅斯黨」被指要透過舞弊方式才可獲得多數黨地位、民間社會愈來愈多反對普京的遊行運動。這些狀況更加促使克宮去尋求一個「民族敵人」去鞏固國民對強人領袖的認同及需要。西方國家的意識形態有異於俄國的政治傳統,再加上北約對俄國邊界的佈防,更加容易挑起俄國人民的民族情感,從而將「反西方」的政策合理化。

普京推出新法案固然只是姿態,反駁美國干預國家內政的後果。而且法案本身具有十分大的爭議性,難料政策會否造成民意反彈:例如新政策將暴露出國內的孤兒問題、政策的必要性亦存有疑問,即使是外長拉夫羅夫也表明總統推出政策是一項錯誤決定。然而,為了維護政權穩定,相信普京任內仍會推行一系列加強愛國及反西方元素的政策,甚至妄顧政策的實用價值。昨日那個以務實主義掛帥的普京已經不復存在了。

東亞「向右走」區域國家建立互信難


東北亞地區主要國家的大選已經塵埃落定,顯然各國的右翼勢力都獲得大多數民眾支持。日本自民黨總裁安倍晉三回朝,再加上日本維新會突圍而出成為國會第三大黨,象徵強硬右派已經重整旗鼓;南韓新世界黨朴槿惠擊敗左翼民主統合黨候選人文在寅,保住國內保守派領導地位;習近平接任共產黨總書記一職後,已經兩次談論「民族復興」,富國強軍之說挺合外交右派的脾胃;明年東盟秘書長換屆,由越南副外長黎良明擔任,鑑於中越兩國近年衝突頻仍,招人憂慮東盟日後會將國家主權問題與其他合作事項掛勾混為一談。再加上長年政策欠透明度的北韓,似有意來年再進行「火箭外交」,東亞地區局勢似乎將再陷入不穩狀態。

這些「右傾」因素,並非依照本土「建設派 VS 破壞派」或 「建制派 VS 民主派」的二元式刻劃;相反,在國際關係上,這些因素強調捍衛國家主權,國際之間的對等關係。他們往往對國族較有一種優越感,這種特質並不一定局限於威權國家,民主國家如英國,國內的右翼近年再次掘起,高舉脫離歐盟的旗幟號召支持者。右派發展到極致甚有可能滋生軍國主義,情形跟二戰時期的軸心國一樣。 這種狀況,在打著共產主義名號、走「先軍政治」為實的北韓相當合得來。

東亞地區雖然一直有右翼聲音存在,過往日本曾出現教科書爭議、南韓亦不時強調「種族優越論」,表示宋代居於中國邊境地區的女真族乃南韓人,一度統治中國北部等等,不過卻甚少情況會出現一致「向右彎」的情況。如今幾乎所有國家右翼人士得道,再加上中日、日韓、中國與東盟成員國之間今年重新燃起主權爭議,難料明年將有重大突破,東亞地區安全來年相信並無太大改變。反而,由於這些國家及地區組織執著於主權爭端,現行互信機制產生裂痕,必會阻礙國際安全合作,甚至出現倒退趨勢。

2012年:人類氣候問題的最後希望?


全球氣候變化問題日益嚴重,身處香港的可能體驗不夠深刻,故此華人媒體對環境問題不至廣泛報導;但假若你長居菲律賓、圖瓦魯、馬爾代夫、印尼等深受自然災害影響的國家,便會特別關注正在多哈進行中的聯合國氣候變化會議(COP18)

多哈氣候會議已經進入第二階段,亦即原則上高級別的談判階段。儘管第一階段議程似乎成效有限,然而甫踏入新階段,二十五位成員國經已達成共識要減少黑碳、甲烷、臭氧排放量,從而降低對全球環境生態的破壞。

不過,這次會議的終極目標─延續將於今年到期的《京都協議書》─的安排卻未有下文。

《京都協議書》在一九九七年京都氣候峰會中推出,透過具約束力的條文限制工業化國家將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減至較一九九零年的排放量少百分之五點二的地步。相反,中國、印度等發展中國家則可免受約束制肘,引來美國強烈不滿,更在小布殊任期內退出《協議書》。其他發達國家,包括日本、俄羅斯、加拿大在內的發達國家,都表態反對為《協議書》實行第二承諾期。加拿大更於去年宣佈退出《協議書》,成為第一個中途退出的國家。

按照去年南非德班會議推出的「減排路線圖」決定,《京都協議書》理應獲得有效延續五年。不過許多受影響國家多次要求所有排碳大國接受一套具約束力的協定,推動全球減排的決心。儘管如此,這次會議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對二氧化碳減排資助金額仍然爭持不下,對「綠色氣候基金」的開支比例未有共識,長遠的技術援助合作計劃還處於「只聞樓梯響」的境況。長遠下去,大會甚有可能無疾而終。

事實上,全球發生的氣候變化問題愈來愈明顯,其引致的種種天然災害力量有增無減:十月美國本土發生的颶風「桑迪」橫掃加勒比海及北美洲,奪去美國境內110人的生命;日前颱風「寶霞」社菲律賓南部招來狂風巨浪,超過1000人死亡或失蹤;更遑論其他每日飽受氣候變化影響,甚至有機會陸沉的島國。

昨日大會期間,菲國代表在會議講話中突然一陣哽咽,請求其他國家放下自身利益,為「七十億人口所要求的」盡快達成共識。語畢,其他國家代表紛紛站立拍手示好。但成員國是否真能趕在今日大會完結前得到完滿結論呢,這卻值得深思。

東盟版本的《萬曆十五年》?


在許多歷史學家眼中,明神宗萬曆十五年,相比起萬曆年代其他內外困局,理應是明帝國史上最無風無浪的一年。然而「大歷史觀」學家黃仁宇筆下的《萬曆十五年》卻打破了這套論述。黃仁宇在書中點出選出六個風雲人物加以描繪,突顯出官場受到一套僵化的傳統思想系統束縛,無所作為。雖然表面呈現一幅符合英文書名《1587: A Year of No Significance》無關痛癢的畫像,但卻為明帝國覆亡播下種子。

柬埔寨過去兩周舉行了東盟峰會(ASEAN Summit)及東亞峰會(East Asia Summit),分別通過了《東盟人權宣言》以及「區域全面夥伴經濟關係」(RCEP)。前者加緊東盟十國在人權議題上的共識,後者則以「東盟加六」為主軸強化東盟與中、日、韓、澳、新、印的自由貿易關係,從外觀而言,東盟主導的區域網絡看來更加鞏固了。

不過,這兩項決策對東盟帶來的正面影響程度有限,其他嚴峻議題按下不表,即使2012年的兩個峰會不至於no significance,但卻也不見值得載歌載舞。

首先,東盟推動《人權宣言》,是一種從上而下的執行方法,並無任何配套保護及推動公民社會,而且當中對保障「公民權利」附設條件,例如不得挑戰國家安全、公共秩序等等。但相關的詮釋權卻往往由執法者掌握,大多成員國的司法系統獨立性存疑,《人權宣言》難免成為紙老虎。

RCEP雖然對發展中國家提供更大彈性,將幾個「東盟加一」的雙向貿易網絡多邊化,而且包括中國、印度兩個龐大市場,有助東北、東南亞經濟上互相依賴,理應促進東亞區域化。

但美國要繼續「重返亞太」任務,務必會循著「跨太平洋戰略經濟夥伴關係」(TPP)路徑打進亞太市場。區內經濟體系較完善的,例如新加坡、馬來西亞、日本,對TPP自然趨之若鶩;但柬埔寨、老撾等國家卻仍需要差別待遇的條文扶助國家新興經濟行業。而且,TPP同時屬於白宮對東亞外交戰略的重要一環,透過吸納區內其他國家平衡中國崛起的力量。TPPRCEP長時間對峙,定會窒礙區域建立一體意識。

更重要的,是東盟地區對地區安全仍然缺乏共識。今年七月在金邊舉行的首次東盟峰會(東盟憲章規定東盟主席國每年需要舉行兩次峰會),以未能達成共識向中國抗議南海的擴充政策告終,是為四十五年來前所未見的結果。今次峰會上未再提及有關地區安全問題,純粹拖延策略,東盟十國終須建立共識,為區域安全尋求統一口徑。不然,東盟最後必定會分開成親美/親中兩派,撕裂整個區域組織。到時候,四十五年的區域化工程將毀於一旦。

2012年看似平平無奇,然而東盟前途卻滿佈陰霾。到底能否在2015年實行共同體前建立更多共識,這要視乎成員國目光能否超越國家利益,放眼到區域上;否則今次峰會將會奠定東盟瓦解,儼如《萬曆十五年》下的明帝國。

奧巴馬連任間接促成加沙亂局?


中東再次因為以色列與巴勒斯坦的紛爭再現危機。自上週六起,加沙邊境地區出現針對以軍的襲擊行為,導致以色列接連幾日向控制加沙地區的哈馬斯進行報復,並成功擊殺其中一個武裝派別的首領賈巴里(Ahmed Al-Jaabari)。哈馬斯高舉復仇旗幟,指明要向以色列報復。另一邊廂,以總理內塔尼亞胡亦不甘示弱,準備佈下天羅地網向哈馬斯及其他激進團體開戰。

自從四年前由時任執政前進黨發動「鑄鉛行動」入侵加沙後,即使強硬派的利庫德集團上臺後,都未曾對哈瑪斯發動過大規模軍事行動。更何況,從加沙發射飛彈本來就屢見不鮮:譬如今年一月至三月期間,以色列便報稱受到五十次襲擊了。那麼,是什麼原因促成以色列以強硬態度回應哈瑪斯呢?

有分析認為,內塔尼亞胡擺出半步不讓的姿態原因有三:一、一月舉行的國會選舉;二、巴人自治區近日尋求成為聯合國「非成員國」的身份;三、向敍利亞阿薩德政府示威,「項莊舞劍,志在沛公」。

根據歷史推演,執政黨如可透過國家安全議題大做文章,對支持度確實會有幫助。這大概可從前進黨四年前的表現可見一斑。縱然它因為組成聯合政府計劃失敗而喪失內閣寶座,但它依然是以色列國會最大政黨。所以無論是利庫德集團,抑或它的右翼聯盟,都會對哈馬斯施予重鎚,順道向巴勒斯坦、敍利亞下馬威。

不過,仍有一點較少人注意的,還有美國這個因素。

美國總統奧巴馬成功連任,對內塔尼亞胡而言肯定是弊多於利。過去四年,奧巴馬與內塔尼亞胡多次出現齟齬,美以關係裂痕頻生,尤其是前者同情巴勒斯坦人的立場導致以色列右翼份子十分不滿,更有人認為奧巴馬是「以色列見過最差的美國總統」。

過去數月,內塔尼亞胡押重注碼支持共和黨候選人羅姆尼當選,有傳聞指他借助關係友好的在美財團資助後者。除了因為傳統共和黨對以色列的立場較友善外,更重要是奧、內兩人關係已經就對付伊朗核危機手段的爭峙弄得無法修補。如今奧巴馬成功連任,無疑對內塔尼亞胡造成一定挫敗。

透過今次加沙緊張局勢,內塔尼亞胡大可以將美國擺上檯,測試白宮反應。假如奧巴馬支持以色列維繫以美關係的信心,以色列對區內宿敵如伊朗等國家的安全考慮可以稍為放鬆,緩和中東緊張局勢,但奧巴馬肯定會備受外間譴責;假如奧巴馬堅拒支持,以色列便將與美國決裂,以國不再受美制肘,到時候對區域安全增添更多不穩定因素。無論奧巴馬如何取捨,加沙都必定成為中東外交角力的受害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