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二十年來,俄羅斯國內孤兒的海外助養者當中,其中占最大部份的來自美國家庭;單是去年,俄羅斯國內共有一千五百名幼童獲美國家庭收養,美國亦成為最多收留俄國幼童的海外居所。不過,俄羅斯總統普京日前簽署法案,禁止美籍人士收養俄羅斯兒童。
普京此舉一出造成國內外輿論一片嘩然,外間一致認為法案與美國月前一宗專門針對俄國官員的「馬尼次基法案」(Magnitsky Act)有關。法案源自一名俄籍律師馬尼次基,在幾年前揭發俄國官員稅務欺詐案後被捕入獄後,遭毒打致死。美國國會近日通過法案,指定所有涉案的俄國官員均不獲簽證,同時他們在美國境內的財產亦會遭到凍結,而且法案將會附設成美俄兩國貿易關係的條件,近乎介入俄國內政。普京事後已不斷抨擊「馬尼次基法案」不公,因此克里姆林宮推出新政策便迎來外間解讀成一種向西方報復的策略,甚至乎有傳媒指出此乃近十三年內最「反西方」的立法。
不過,只要將普京要推行民族復興的國策計算在內,便不難理解克宮如此急進與西方國家「對著幹」的目的:要建立愛國主義,鞏固民族及國家認同。跟十二年前接替葉利欽,收拾「爛攤子」的情況不一樣,俄羅斯如今缺乏一個共同敵人去凝聚一個四分五裂的國家:沒有壟斷政經命脈的寡頭大亨、暫時免受分離主義及恐怖分子的突襲;相反,國家經濟近年受惠於油價升幅,國內的公民社會開始醞釀,國內缺乏一股巨代表性的主導思想,正值意識形態真空期。
事實上,缺乏統一思想的「弊病」早於去年俄國國會選舉已經逐一浮現,例如普京領導的「統一俄羅斯黨」被指要透過舞弊方式才可獲得多數黨地位、民間社會愈來愈多反對普京的遊行運動。這些狀況更加促使克宮去尋求一個「民族敵人」去鞏固國民對強人領袖的認同及需要。西方國家的意識形態有異於俄國的政治傳統,再加上北約對俄國邊界的佈防,更加容易挑起俄國人民的民族情感,從而將「反西方」的政策合理化。
普京推出新法案固然只是姿態,反駁美國干預國家內政的後果。而且法案本身具有十分大的爭議性,難料政策會否造成民意反彈:例如新政策將暴露出國內的孤兒問題、政策的必要性亦存有疑問,即使是外長拉夫羅夫也表明總統推出政策是一項錯誤決定。然而,為了維護政權穩定,相信普京任內仍會推行一系列加強愛國及反西方元素的政策,甚至妄顧政策的實用價值。昨日那個以務實主義掛帥的普京已經不復存在了。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